你能想象吗?中国影坛竟然有一个人,二十七年只演了一个角色,八十七次穿越回同一个人的人生。这不是在开玩笑,而是真实发生在上世纪末到新世纪之初的故事:古月,这位长得像、演得像、最后都活成了“毛主席”的男人。可这背后有没有大家没发现的弯弯绕?这一路走来,他到底经历了多少难以想象的高潮和低谷?演绎伟人,到底是荣耀,还是一种无形的牢笼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这个“真假难辨”的传奇人生。话说,当年为什么偏偏他成就了毛主席的银幕神话?还有,到底一个“特型演员”要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和代价?
1979年的某个秋日,北京的气温还带着一丝初秋的爽利。叶剑英元帅正坐在办公室里,桌上摊开是几十个“准主席”的照片。这场面就像大型选秀现场,只不过,评委不是观众,而是一位亲历过新中国风雨的开国元勋。照片一张张翻过去,老帅眉头越皱越紧——从“像”到“还差点”,再到直接摇头,氛围紧张得都快能挤出水来。忽然,镜头推近,他顿住了,眼睛里亮出一束光。指头狠狠点在一张照片上,说:“像!像!很像!”这一刻,旁观的人全愣住了。叶帅亲自圈定了一个名叫胡诗学的年轻演员,他未来就叫古月。他这一个圈,圈出了后面几十年中国观众心里最熟悉的荧幕毛主席。可是,你以为这事就这么顺理成章地成了吗?现实没那么简单,很多人心里都有嘀咕:好看的皮囊不少,会演戏的灵魂有几个?长得像难,演得像更难,演完还能做自己,简直不可能。
古月的“走红”,可不是一场天降馅饼。起初他本人听到被叶帅圈定,先是激动得睡不着,随后却变得烦恼重重。要知道,这份“殊荣”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——演得好,是大家的骄傲;演砸了,那可真要被批得体无完肤。更何况,他原本只是昆明军区文化部的一个普通科长,对于“正经八百”的戏剧表演还真谈不上多专业。当时他的妻子桂萍,是话剧团的演员,对他的鼓励没少下功夫。古月一咬牙,“拼了!”为了演好毛主席,连饮食习惯都硬生生改了,从清淡吃到重辣椒,屋里到处贴着各种角度的毛主席照片。他专门请教了身边人,甚至请教曾给主席当卫士的老人,观察、学习毛主席的动作和气场。哪怕一个抽烟手势、一个走路的小习惯,都琢磨了一百遍。
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,第一回上镜,一点用都没有,导演暴躁地喊:“这张脸可惜了!”面对冷嘲热讽,古月反倒憋着劲练得更狠。工厂车间里跑,四渡赤水里冲,办公室里揣摩——观众后来看到的那份自然,都是一遍又一遍“熬”出来的。当年《西安事变》一上映,信件雪片一样飞来,无数观众说“仿佛毛主席重生”,但也有老一辈党政干部善意提醒,“还少了一点劲道,别演成了书呆子。”此时的古月,离真正“入戏”还差那口气。
1980年代的中国影视圈,没有后来的流量明星,但争议和嫉妒一点不少。“特型演员”不稀奇,会“演神似人”的才有市场。古月走红之后,一时间各种邀约蜂拥而来,从《长征》到《大决战》,谁都想在自己作品捧出个“真主席”。但问题随即爆发:有人酸他是“靠脸吃饭”,“一辈子只会演一个人”;也有同行质疑,这样不停出演一个角色,是不是自废武功,自断戏路?科班出身的演员会隐隐觉得,戏路被“面相决定”,公平吗?其实普通百姓也有类似的担心:天天在银幕上看“毛主席”,会不会审美疲劳,甚至让人混淆现实与表演?
看起来,古月已稳坐“主席专业户”的宝座,殊不知内心的焦虑更重了。一方面,导演们想让他更像毛主席,甚至琢磨着连口音都要“湘味”十足,连胖瘦都要配合剧情非涨即瘦。他自己不止一次问家人,“我到底还是不是我?”真正的危机,其实还藏在后头。
1988年,影片《开国大典》开拍时,古月正忙得连轴转,成为整个剧组最后到岗的主角。准备时间少得可怜,精神压力却加码。正值秋天北方风一吹,古月的牙周炎顶了上来:饭不能吃,只能喝牛奶,连脸都差点瘦得走形。导演组简直抓狂,再这样下去主席可不能出现在大典上“面黄肌瘦”的形象!偏偏坏牙又痛,又不能拔,担心第二天拍摄脸肿。最后古月真成了“狠人”——直接自己伸手拔牙,鲜血直流,剧组现场一片懵。牙医目瞪口呆,领导直冒汗,他却轻描淡写地用纸一擦,还“安慰”大家:放心,咱们主席不怕疼!
就这样,牙刚掉、血未止,他直奔天安门完成最重要的一场戏。当时谁都没笑得出来,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。更意外的是,当剧组在西柏坡取景时,毛主席的亲生女儿李讷亲临现场,看到换好装的古月,一时间泪流满面,直说“太像了!”这场戏台前幕后全体“穿越”回到那个年代,本想演的是历史,没想到把自己都感动哭了。
电影大火,口碑爆棚,古月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“毛主席第二”,可“祸”随之而来:无论走到哪儿,大家都喊他“主席”,甚至在公开场合被人拉住非要签名合影。有人说:“这不是一场玩笑吗,演员也有自我!”可想想平头百姓的反应:在大家心中,这位“主席”甚至影响到现实的毛主席形象,居然有人分辨不清,渐渐把古月本名都忘了,统统只喊“主席”。
另一方面,演过头的代价愈加明显。有的导演希望他偶尔挑战新角色,他自己却多次谢绝;一来是敬畏伟人形象,二来自己也怕转型失败变成“票房毒药”。同龄演员戏路拓宽,名利双收,而古月“孤注一掷”,困守一角。他还特意到毛主席家乡湘潭生活,模仿家乡口音;为了不同电影形象的胖瘦,甚至能在一个月暴瘦20多斤,或者迅速增重。问他累不累?答案是“必须的,不然毛主席就成了塑料人。”
这些年来,一边是观众的盛情,一边是自我的消解。他到底该不该“沦为模仿者”?这问题比电影里的战争还胶着。
要说咱们中国影视圈的“认脸不认人”,那古月这位老兄简直就是典型代表。有人没少夸奖他“成就伟人形象”,拍马屁都快拍出花来了,可仔细一想,又有几个观众真的记得他叫胡诗学还是古月?戏外,他的生活简直实施了“自我封印术”,说白了为演这个角色牺牲了自己的多样人生。还记得那些电视评论吗?一句“特型演员的巅峰”就把所有的怀疑一笔带过,谁又问过古月心里是怎么想的?动辄成百上千封表扬信、无数奖杯,其实换回来的是没人敢找他演其它角色的尴尬。甚至公开场合也是“主席”走哪儿哪儿受追捧,个人隐私都统统见了光。这样一路走来,人前是红红火火的“主席”,人后是再也做不回自己的古月。说夸张一点,他活成了大家心中那个要永远“八面威风”的毛主席,现实里的悲喜根本没人关心。要不说,表面风光的“专门户”,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囚笼。大家口口声声说这是演员最高境界,可真有多少人能接受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自己?
古月二十七年只演了一个角色,他把自己彻底“演没了”,到底是成全了银幕上的毛主席,还是葬送了自己本人的多样人生?他这样“丧失自我”的敬业精神,真值得所有演员学习吗?有人说这是专注,有人却说是自缚手脚——假如你是古月,你会选择永远只活在大家的角色期待里吗?你觉得,一个演员最重要的是演技,还是得保有自我?留言区等你来“开炮”!
上一篇:一篇搞懂山地,公路,通勤车的轮胎规格:700后边带字母?26后边跟分数?29er还要Plus?
下一篇:没有了